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浙江吴兴 老树新花自在开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曾庆华 更新时间:2024-10-21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在2023年入选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文化产业赋能人文乡村建设试点”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名单,开展“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等省级以上试点4个,产业发展、品牌打造、文化提升、文化惠民等工程项目成效明显。

2024年以来,吴兴区聚力实干争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文化和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推动太湖溇港、毗山遗址、钱山漾遗址三大遗址保护利用,全域打造文旅品牌。从提升文旅融合层次、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建设全域消费品牌、优化公共文体服务、守牢行业安全底线五大方面入手,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吴兴实践。

做大产业链上的融合产业

今年在吴兴高新区许溇村举办的枇杷龙虾节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太湖百合、枇杷蜜、蟹黄千张包等当地土特产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热饽饽”,日均销售额达20万元,带富了当地村民。

“原先我们村里家家种枇杷,枇杷成熟期短,卖不出好价钱。现在通过开展产业链党建联建,让村民依托文化节等流量,将高品质农产品‘身价’翻了好几番。”从许溇村党总支书记姚赛口中得知,先前和他们村有着同样困境的,还有同处“太湖新溇港”片区的其他5个村,这里是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太湖蟹、太湖蔬菜、白玉枇杷等土特产质高价廉,但仅靠一产种植养殖,效益瓶颈一直难以打破。

乡村产业振兴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深化产业链党建联建,是打破传统小规模农业产业“单打独斗”困境的“良方”。高新区以党建引领“三产融合·强链名品”建设为抓手,组建滨湖共富农业产业链联合体,辐射覆盖当地6个村集体和43个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总结发展成效、研判市场风向、商定组团战略,一体推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文旅服务等项目“全链式”发展。

“我们通过创新上下游联建、大中小带建、产学研共建、山海湖互建四类模式,有效破解传统农业三产之间市场联动性低、科技含量低、品牌溢价低等问题。”吴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鲁有铭介绍,截至目前,“太湖新溇港”片区已累计与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6家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联建共建,培优太湖百合、白玉枇杷等农产品10个,发挥“杨桂珍”太湖蟹品牌优势,达成了以“太湖蟹—白山蟹—舟山黄鱼”为核心的跨区域山海湖合作,预计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有效拓宽滨湖农产品全国市场。

在产业链向外延伸的同时,吴兴区持续深化“共富工坊”建设,通过拓宽“土地流转+合作入股+就业创业”等增收渠道,向内做好富民文章,累计带动周边800余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做强数字屏中的农业产业

一根手指就能管好万只羊。做强数字屏中的农业产业这一设想,在位于东林镇东华村的湖州吴兴宇恒牧业有限公司现代牧场里成为了事实。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湖羊标准化养殖圈舍内,从喂食饮水到羊群清点,数字技术精准管控,实现全流程自动。让这一富有“科技美”的项目设想落地的,是当地“红领创客”沈国章。

谈起在农村创办企业的经历,沈国章颇有感慨:“以前村里主要从事传统龟鳖养殖业,污染重、效益低。后来拆了甲鱼棚搞起全域整治,连片美丽田园迎来了大丰收,村里迎来了产业发展新机遇。”

曾有过畜牧养殖经验的沈国章,一眼便瞅准了当地优质的湖羊。“湖羊历史悠久,品质也好,要是能结合数字化养殖技术,一定能把品牌打出去。”沈国章阐述着自己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如今,牧场年出栏湖羊千余只,年产值达400多万元,助推村集体经济创收40余万元。“养殖技术传帮带”的创业就业帮扶模式更是成为了当地强村富民背后的亮眼底色。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助推农业产业数智化。在八里店镇尹家圩村的稻田上,伴随着螺旋桨的嗡嗡声,植保无人机平稳掠过,飞抵之处水雾弥漫,百亩稻田的施肥任务很快完成。

“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喷药400亩,这可是比得上100个人一天的劳动力。”“85后”新农人孙建龙自豪地说,“现在从种子到成品大米,整个过程机械化率达95%。”跟随孙建龙一起走进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台台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抛秧机依次排开,各式农机有90多台,室内的数字监控电子屏幕上,实时监测着拖拉机、插秧机的工作情况。“科技种田”为乡村产业振兴赋予了新内涵。

做活典籍里的乡愁产业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养蚕,起早贪黑干得很辛苦,卖蚕茧的收入却很有限。如今我们在‘水街集市’办起了蚕丝绢扇手工坊,深受游客欢迎,村民每月能有很可观的收入。”八里店镇潞村村党总支书记朱占成表示,在古村旅游的大背景下,丝绸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担蚕茧,而是会有许多叠加价值涌现,从而让百姓致富。

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潞村村,拥有古村、蚕桑、农耕、碧水、古桥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村里找准优势发展农文旅新业态,打通了一条以“遗产文化”催生“遗产经济”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在潞村水街尽头的“书山有潞”书店,店主张玉介绍:“我们在传统书店的基础上做了‘书店+’模式,集纳阅读、休闲、美食、研学等功能,在满足游客多元需求的同时,拓宽了增收渠道。”作为全国首家开在村里的三联书店,这里已举办了读书沙龙、古琴雅集、手作工坊等活动超百场。

“我们希望以新业态传播旧经典,用新场景包装传统文化,用新消费营造年轻人青睐的水墨江南。”八里店镇党委书记姚连华介绍,潞村村做好丝瓷笔茶等传统文化文章,打造了央视首次授权的《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引进民宿、研学、文创等新业态项目35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世界乡村旅游小镇。

如今在吴兴区,有54个村发展起乡愁经济,通过文旅产业每年带来游客超10万人次,助力村集体增收超400万元。吴兴区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加快打造淡水种业高地,书写新青年城市强村富民的生态新篇章。未来,吴兴区还将通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奋力谱写吴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