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动态>>其他媒体报道

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产地迈向全国

来源:中国食品报 更新时间:2024-10-09

河北赵县雪花梨、辽宁盘锦大米、山东胶州大樱桃……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00多个农产品榜上有名。一批批名特优新农产品脱颖而出的背后,是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做出的“土特产”文章,也是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积极实践。如今,越来越多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产地、迈向全国,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立足地方资源禀赋

相较于一般农产品,这些获得“国字号”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不仅有显著地域特征,还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也较高。

增城丝苗米、徐闻菠萝、茂名荔枝、梅州蜜柚、连州菜心、凤凰单丛茶、翁源兰花……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把“土特产”培育成大产业,一批批特色农产品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梅州柚子树上尽是金黄色的柚果。好山好水出好柚,作为全国第二大蜜柚产区,梅州去年柚种植面积达65万亩,总产量95万吨。

在广州,增城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已全部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托管、集中育秧、集中烘干,种植高端丝苗米品种。在茂名,全市85%的农户从事荔枝生产,种植面积近140万亩,年产量近60万吨。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10亿元,荔枝主产镇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值30%

数据显示,截至202312月底,广东省经农业农村部认证登记的绿色、有机、地标、名特优新农产品总量达147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78个。如今,越来越多广东“土特产”走出镇村,跨越山海,进入全国市场。

产业链延链强链

做好“土特产”文章,离不开科技赋能。各地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在种植、养殖、冷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引导企业抱团发展、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全产业链是推动产业全面升级的有效途径,精深加工正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关键还是精深加工。贵州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把优势做优、强势做强。经过深加工,一件件农特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工业消费品走向国内外市场。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把一瓶瓶的天麻酒从生产线末端搬下来。该公司是大方县天麻加工企业之一,大方县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为引领,在天麻仿野生育种与种植、精深加工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天麻种植面积约5万亩,现有天麻经营主体138家。在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颗颗金灿灿的刺梨被加工成刺梨汁、刺梨口服液、刺梨果膏等50余种产品。从山间“野果”到致富“金果”,在盘州,一条刺梨产业链的日趋完善,拓宽着百姓的致富路。

长期以来,保鲜期极短是阻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如今,广东在荔枝保鲜方面率先攻克了技术难题。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徐玉娟介绍,针对荔枝采后保鲜、减损与贮运技术等难点,已致力攻关10余年,研发了多项荔枝保鲜技术,建立了集预冷、减菌、包装、冻眠、贮藏等为一体的荔枝全链条保鲜技术体系。“我们的保鲜技术可使保存10个月左右的荔枝维持八九成风味,实现荔枝的全年上市。”徐玉娟表示,目前该项技术已经产业化应用,将大大延长荔枝保鲜周期。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持续推动产业链条升级,必将让“土特产”的金招牌换来“金效益”,为县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注入源头活水。

拓宽销售渠道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拓宽销售渠道。自2014年电商助农的号角吹响,农村地区农产品通过电商的上行通道,竞争力显著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农产品正借助电商插上腾飞“翅膀”,更快更好地触达到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淘宝上卖出了400亿土特产,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这些西部省份,都是农业大省,农特产品资源丰富。从西部省份排名第一位的农产品来看,均为当地的“土特产”,比如广西的柑橘、云南的普洱、甘肃的冬虫夏草,在电商平台帮助下,依托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数字化转型,西部地区农业优势正在被不断放大。今年18月,淘宝天猫平台农产品直播销售同比增长33.2%。在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中,直播销售实现3倍以上增长的品类就达到了20个。姬松茸、帝王蟹、乌龙茶、山药片、羊肉卷排在前五,增长均超过800%

专家表示,许多农产品品牌的线上销售渠道建设相对迟缓,普遍还停留于开设网店或是直播带货层面,或“零敲碎打”,或“各自为战”。不妨建立线上全渠道销售体系,打通微信、官方网站销售,形成覆盖传统电商和新兴线上渠道的全网络一体化品牌营销模式。线下层面,各地应支持引导名优土特产品牌多参加各类展会、产销对接会,与全国各地产品同台亮相,还可以在商场、旅游景点等地开设实体店铺,提升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打响品牌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的打造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加快形成“一品一标”的生产标准和溯源体系。围绕打造优势品牌、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拓展消费市场等关键环节,打出“组合拳”,统筹开展品牌营销系列活动,讲好品牌故事,挖掘品牌价值,助力“土特产”走向全国。

近年来,广东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引导基地、企业及相关主体加入广东“土特产”品牌体系,鼓励生产、流通主体在产品包装上印制广东“土特产”品牌logo,形成“品牌+企业+产品”价值链。江门市新会区正在逐步探索新会柑种植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建立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体系,消费者可认准“新会陈皮”商标标识放心购买。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高颖表示,我国消费者对土特产的需求已经由品质和数量并重,过渡到高度重视产品品质的阶段,土特产的高端化发展可以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带来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提高,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高端化、多样化需求的增长,成为推动和拉动农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端化策略则凸显了产品特点,增强了市场辨识度,可以显著促进土特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优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