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永续书院

《品牌言说——基于中国乡村的品牌知觉》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3-11-09

微信图片_20231109093723.png

 

《品牌言说——基于中国乡村的品牌知觉》

 

新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在2014-2022年间,基于中国乡村现状、乡村振兴的需求所作的有关“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的研究积集。其核心要素及学术主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扶贫”、“乡村全域品牌化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战略选择”等,均被农业农村部、中央一号文件等利用,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方法论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学术建议,已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社会好评。出版此书,可进一步向相关部门及人士传达作者针对中国乡村的振兴、繁荣的需求而提出的独特的品牌主张、探索成果,让更广泛的读者学习并运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书自序

品牌言说:基于中国乡村的品牌知觉

20138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安静思想——胡晓云自选论文集》。那本书中,我自选了自2000-2013年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全书记录了我对品牌研究,特别是有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品牌新农村(乡村)”、“城市品牌”以及普遍意义上的品牌研究成果。

2013年之后,由于更深入地扎进了中国三农领域进行品牌相关研究,我在“区域品牌”的研究框架中持续深入。基于对“区域品牌”的广义理解,对“区域品牌”进行了以“公共性”为主要维度的分类,在农产品、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等领域,继续研究并探索“区域公用品牌”的性质、类型、特征、品牌创建规律与方法、独特价值结构等;在乡村空间领域,继续研究并探索“区域公共品牌”的性质、类型、特征、品牌创建规律与方法、独特价值结构等,试图通过相关研究,希望中国乡村的品牌监管者、运营者、使用者,分清楚以政府作为品牌运营主体的“区域公共品牌”与以行业协会等作为品牌运营主体的“区域公用品牌”根本差异性。

2014年到2022年,九年间,我几乎每一年都要根据当时的政策环境、品牌竞争环境、品牌竞争趋势等,提出我有关区域品牌特别是乡村全域品牌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方面的学术观点与实践探索方面的心得,并大多以“言说”的方式呈现。例如,在各个论坛的演讲、各个研讨会中的发言、各个针对相关部门的授课内容等,进行有关言说,并不只是以发表论文这种单一的渠道言说。

言说,从一般语言学的角度,大多被理解为是基于一定的语言规范而进行的个体的语言表达,有时也以“言语”、“谈论”、“言论”等作为同义词。“言说”具有个性化运用语言、表达语言、实现个性呈现的特点,与规范的、普遍意义的“语言”概念相区别。可以说,语言是言说活动中的公共部分,具有自身的规律、规则,但离开了人的个体表达,语言不复成为有意义的存在,因为语言本身并不会说话。语言借助人们的个性化的“言说”,表达自己的本性及其规则、范畴;而“言说”通过对语言的使用,让人成为了人自身。

有学者从更高的层面理解“语言与言说”的关系。认为人们基于一般语言学对于“言说”的印象是狭义的。“言说”是有关一切的知觉,它基于一定的“语言”范畴,表达具有个性的思想、观点、意义等内容,因此,“言说”既是印象也是观念。

自从有了大卫·艾克等有关“品牌学”的奠基之作,全球有关品牌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逐渐形成了“品牌学”的基本逻辑、规律、规则及其框架结构、实践案例。但是,正如“语言”与“言说”的关系一样,每一个品牌研究者的品牌思想、品牌观点,都会并应当会有其个性化差异。否则,品牌学就不可能成长并成熟,品牌理论也不可能日臻完善。我以为,“品牌学”理论开端尚未百年,如果没有众人拾柴,品牌的火焰是不可能越来越旺,普惠到人类社会的品牌化发展的。

因此,我为本书取名为“品牌言说”,以表示:本书的作者,也即是本人,拥有有关品牌研究的独立的言说立场、言说的问题意识、言说的态度、言说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言说的影响力。“品牌言说”,是我有关“品牌”的相关学术思想、观点、言论的表达,而相关表达,基于一个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判断,对中国特色的基本判断,对中国乡村发展的基本立场。

言说的立场

有关品牌的理论,基于人类的消费需求,以及由此引发的品牌竞争。品牌学,是为了满足人类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创造更好的品牌利益,发现更高的品牌价值而存在的。

我的研究立场及出发点,是基于中国乡村,如何借助品牌学及其品牌创造的力量,能够满足自身振兴与发展的需求,同时满足消费者发展的需要,让“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旅乡人”都能够在乡村获得需求的满足与更好的发展。从言说的问题意识而言,无论是作为人类生存场域的乡村发展,还是作为人类供给产业的农业及三产发展、作为人类个体存在的农人及其群体发展,都需要借助当下及未来国际通用的供给语言、竞争语言、创新语言——品牌学。唯有借助品牌学的相关理论,掌握相关语言体系,形成符合我国资源国情、竞争境况的品牌研究,才是有价值的,能够以学术引领社会发展的。这也是,本人作为学者存于世的社会价值。

对中国而言,乡村振兴是大命题。乡村发展才有中国发展,品牌强农才能农业强国。因此,从2013-2022 ,我提出“品牌扶贫”(2015)理念,探索以品牌战略解决中国乡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类型,如“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单一产业(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突破、“区域品牌与产业品牌”联合等类型,以期达到探索“中国式农业品牌化”的适用性需求。

言说的态度

因为意识到“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探索对于中国乡村脱贫、振兴、繁荣的公共性价值,因此,我在提出一个观点、建议的时候,总是先作非常谨慎的学理研究,“言不可不慎也”(子贡)。如“中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我在持续进行相关学理研究近十年(1995-2005)的基础上,在2008年形成模型之后,才在2009年发布模型、试发布评估成果,直至目前,数十年坚持。每一年的研究报告后面,是本人及团队有关“品牌言说”的态度: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谨慎、认真、探索、创新。

基于言说的立场及态度,我与团队的研究总是主动而非被动的。社会需求为先,问题意识先行,主动探索未来有关中国乡村发展与品牌研究相关的新的研究命题、研究价值、研究突破。

这一路走来,我与团队对于国际上所有相关品牌的理论及其实践探索,都抱着虔诚学习但谨慎应用的态度。因为,中国这一片土地,的确有其数千年以来累积而成的、全然不同的地理生态、文化历史、生活方式、消费价值等方面的特质,在全球有关品牌的“语言”系统中,我们可以厘清有关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农产品品牌打造的基本逻辑,但是,必须得寻找、创新、探索出适用于这片土地、这方文脉的品牌创建与品牌运营方式,反复论证品牌化对于中国乡村发展及其产业兴旺的价值的同时,探索中国式的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的自身逻辑、自身规律、自有方法,实现中国式的“品牌言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言说的学术创新

言说,不仅仅是个性表达而已,它是以一切的知觉作为背书的表达。根据休谟对知觉的定义可见,知觉分印象与观念两种,而印象又可分感觉印象与反思印象,言说基于印象与观念。

借助休谟对知觉的分类可见,有关品牌的言说,需要以对品牌、对中国乡村、中国农业等的感觉印象、反思印象、观念这三部分为基本内容与基本形式。在我看来,感觉印象,基于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整体感知;反思印象,基于可知的、有意识的反思得到的观念感知;观念,则是经由整体感知、观念感知得到的相对稳定性的思想体系。

2006年提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并进入纵深研究,是基于本人对中国农业“大国小农”的感觉印象、反思印象而提出的品牌思想。要应对“大国小农”的中国农业现状,必须与中国乡村的集体所有制相连接、与中国农业大多以“自然风物”为特色的产业基本现状相适合。

2014年,我在回答《农经》记者的提问时,继续强调“品牌决定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并以台湾地区为例,推动倚仗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进行“文脉品牌”的打造;从学理上,推出“4DS:品牌创造的品牌驱动力系统模型”,以推动“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向科学、适用的方向进行;2015年,提出“品牌扶贫”理念,推动“整合扶贫”纵深研究,深入实践“盐池滩羊”品牌提升探索,使之成为中国品牌脱贫的典型案例;以中国绿茶代表品牌——西湖龙井为典型案例,推动我国农业品牌的品牌保护;以中小型农业潜力企业为对象,研究如何从“产业英雄”提升为“品牌英雄”;2016年,发表“品牌定义新论”,强调品牌是基于物质产品(或服务)、消费者的体验感知、符号体系及象征意义等要素的系统生产、互动沟通、利益消费而形成的,独特的利益载体、价值系统与信用体系,以解除各种有关品牌的误读,并在互联网环境中探索中国农业品牌发展之路;2017年,系统化言说有关中国农业品牌建设的战略价值、实施程序、类型探索,并以中国茶叶品牌、果业品牌为突破口,推出富有针对性的学术模型、学术观点、品牌创建方法;2018年,立足城乡融合大背景,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品牌化路径;2019年,系统化探索并提出有关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化的学术理念、创新观点、品牌方法的同时,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推出“乡村全域品牌化”的论断,并提供了系统研究成果;2020年,协同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推动“品牌运营”模式探讨;2021年,探索“乡村经营与乡村品牌化”的内在关系,并系统推出“品牌化、数字化”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品牌发展模式;2022年,联动促进乡村农业发展的共富模式——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出“区域公共品牌,乡村共富的创新模式”,继续强调以空间为范畴的“区域公共品牌”联动以产业为范畴的“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协同,对乡村振兴、农民共富的价值;并系统推出了“乡村品牌化:从发端到目标”十四个品牌观念与创新模式,以系统明晰“乡村全域品牌化”进程中的品牌规范、独特观念、差异化解决方案。

在我看来,学术,绝不是曲高和寡的闭门臆想之果;学术,也不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的

无关痛痒的评论;学术,更不是落后于时代的延迟注解。学术,是学者投身于社会,发现需求,主动探索、理性思辨、科学总结的成果。

考证“学术”二字,其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后世演绎为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说、观点、主张、学风,有自己成体系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并有扎实、谨慎的学术态度、创新的学术成果,就应当无愧于“学术”二字了。

言说的影响力

品牌学是品牌科学,是研究品牌的结构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研究品牌创建、品牌传播管理、品牌运营、品牌发展等基本原理,提供有关方法论工具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从商业竞争、区域竞争的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各种不同类型品牌的运行机理的学科。因此,一种品牌言说,如果只是自言自语,没有通过传播起到影响社会、甚至改变社会的作用,言说就没有社会价值。

2006年提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概念并进入纵深研究以来,2009年,原农业部召开了“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峰论坛”,发布了我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成果;2011年,原农业部、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杭州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发布了我与团队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国农事节庆影响力评价”研究成果;2014年,原农业部的《2014中国农业品牌发展研究报告》中,引用了我的研究成果,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重点工作推出;2015年,我提出的“品牌扶贫”概念及方法,被国家扶贫中心引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之后,有关“区域公用品牌”、“乡村品牌化”、“乡村品牌化运营”等有关“乡村振兴的有效战略选择”等研究成果被国家各相关部委引用,本人也受邀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各地政府、各产业协会等主办的各种高端论坛上发表有关乡村振兴与品牌化、农业品牌化、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及其价值提升等言论,推动了中国式农业品牌化的进程。

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村工作通讯等媒体发表的专题文章,称我为“中国品牌农业的拓荒者”。我以为,作为“拓荒者”,不仅要具有敢于创新的立场、态度、勇气,更要有持续深入的坚韧。近年来,我围绕农业品牌化、乡村品牌化进行着不停歇的言说。

我希望,我的品牌言说,不仅成为一种学术探索的个体表达,更具有推动中国农业品牌化持续发展、促进中国乡村振兴与繁荣的学术探索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不断言说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将言说付诸实践:2014年至今,从“丽水山耕”开始的山地生态农业的“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规划设计与推动运营,是我试图突破原来单纯的“一村一品”的模式,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实施的针对性探索;对“单一产业(产品)突破”、“多品类整合”、“区域联合”、“产镇融合”、“全域聚合”等品牌类型的实际探索;对地理标志品牌的独特性价值的发现与文脉品牌打造的探索,等等,都是我基于对品牌语言的知觉,以及品牌知觉意义上的言说。

因此,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的乡村品牌化、农业品牌化研究的自选言论集,是一个学者基于中国乡村的品牌知觉与品牌言论,时间跨度为2014-2022年间,敬请阅读。

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并持续实践我的品牌言说,敬请期待。

 

胡晓云

202348日,于杭州云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