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邮箱
当前位置 : 首页>>理论前沿

区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41)▏传统媒体正在形成新的传播优势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微信图片_20240920104133.png

导语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之路蜿蜒曲折。从理论空白的填补,到落地团队的组建,从不被认可,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笃定前行,终为中国农业、乡村的品牌化发展引出一条宽阔大道。

本书集结了蒋文龙会长20多年来的见闻和思考,其中不乏极具参考意义的经验总结,透过他平实而洞见的文字,我们将一窥区域公用品牌的过去、现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将来。

“客观而言,不同媒体在品牌到达率上发挥的作用必然各不相同。但在品牌知名度提升以及对品牌的理解和试购上,传统纸媒所发挥的作用明显大于其他媒体。”


微信图片_20240920104140.png

 

传媒纸媒是否已死?

没有人会否认传播的重要性。在品牌顶层设计完成之后,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通过什么载体说,等等,都是我们十分陌生而又必须了解的问题。

品牌传播的载体有很多:传统媒体有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有网络新媒体、移动数字新媒体;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户外媒体,如高炮等。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新媒体正以碾压态势,挤占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那么,传统媒体是否还有未来?作为一个《农民日报》记者,作为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的助推者,我不能不关注这一话题。

客观而言,不同媒体在品牌到达率上发挥的作用必然各不相同。但在品牌知名度提升以及对品牌的理解和试购上,传统纸媒所发挥的作用明显大于其他媒体。对此现象,日本田村正纪的解释是,因为大众媒体拥有公益特征。

传统媒体正在形成新的传播优势

一个曾经深刻影响传媒人的事实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众媒体的优势正在不断沦丧:

以前是“一台独大”,中央台可谓家家收看、人人关注,但现在的流量资源被 PC 端、手机端半路劫走;纸媒的风光也已悄然消失,人们不再看报、不再订报,一说到订阅量,老记们往往灰头土脸。

传媒研究领域共同的结论是:传媒发展进入“去中心化”时代。现在是新媒体风光无限的时代!

尽管新媒体瞬息万变,甚至至今连什么是新媒体的概念都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妨碍其作用。但我想说的是,与新媒体相比,在农业品牌传播中,因为大众媒体所具有的特殊的公信力,以及农业农村品牌传播对纸媒的路径依赖,大众媒体仍然空间巨大,值得期待。尤其是《农民日报》这样既具有党报的权威性同时又具有专业性的纸媒。

没有传播就没有品牌的生命。但农业品牌传播有何特征?不同媒介发挥着什么样独特作用?等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的规律研究,一开始就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1.png 

图为第二届“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上,我们直接将品牌传播设定为大会主题,进行不同角度专业探讨。

事实上,披尽黄沙始见金。大众媒体影响力的降低、传统纸媒阅读量的下降,尽管是无可更改的事实,但无论如何,大众传媒客观公正的基本形象没有变。而且,在与新媒体同台较量中,大众媒体的公信力不仅没有丧失,反而通过两相对比,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强化。纸媒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在“内容为王”的竞争格局中,利用网媒的转载,得到了“二次传播”。

在经历了新媒体崛起带来的最初阵痛和晕眩之后,大众媒体在摸索中,逐步找到了自己新的路径:这就是与新媒体结合,进行融合发展,以求更加有效地占有传媒市场。

作为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也在奋起直追,形成报刊 + 网站 + 社交媒体 + 客户端的传播矩阵,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传播。这种新型传播渠道的建设,将充分释放《农民日报》的传播活力和内容创作力,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传播提供强大的支撑。

事实上,农业品牌的传播与大众媒体,尤其是像《农民日报》这样的纸媒、党媒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农业事关国计民生,农产品不是普通的日用消费品,其本身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大众媒体所肩负的使命不谋而合。

当然,实践也在不断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农业品牌影响力的塑造和提升显然不可小觑,但对形成产品直接购买则差强人意。这就带出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将大众媒体在行政系统形成的影响力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市场购买力?

必须先定位,再传播

在一些人看来,传播是最为简单不过的事:只要花钱,买个时间或者版面,有何难?火到猪头自然煮烂,钱到传播自然搞定!

这里且不说媒体选择和传播目的之间的匹配,也不说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等专业问题,单说传播的基础。

我们必须先给出品牌定位,然后才能着手品牌传播。

这方面的问题,在现实中实在让人无法回避。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传播:场面宏大,热热闹闹,领导次第登场,慷慨激昂,但是年复一年,他的讲话随风而逝,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还有的地方政府热衷媒体宣传,登了一版又一版,播了一期又一期,只是混了个眼熟,但却并不知道品牌的核心价值。有的甚至不惜重金,高铁冠名,却淹没在传播的海洋里,于销售、于形象并无补益。

我们必须搞清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而是为了品牌做传播。连品牌定位都没有,你就着手进行传播,你的传播必定是漫无目的,更谈不上精准有效。说严重一点,我认为是一种“谋财害命”。因为这种传播浪费无数财政资金,但却扼杀了品牌生命。试想,对你的品牌,消费者原来可能还有个基本认知,但你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仅没有给品牌认知添砖加瓦,反而扰乱了消费者,产生了品牌认知上的混乱,这样的传播不是“谋财害命”又是什么呢?

从某种角度说,做品牌就是不断做传播。只有先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整合各种载体,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重复传播,在每一次传播中有所累积、有所加分,让消费者每天对品牌多一点记忆、多一点了解,这才是科学的、专业的传播。

品牌传播仅仅解决知名度问题是不够的。只有站在市场销售的角度,来衡量品牌传播,看它是否促进了产品销售和溢价,看它是否提升了品牌形象。无论是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还是各种发布会、博览会、展销会,或者是网络、移动、数字新媒体。